第三章 神圣的责任
家庭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制度,它的存在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在怀孕和哺乳期间,父亲的帮助是孩子生存的必要条件。现在家庭的重要性,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父母的情感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最能影响人类的行为。
1、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罗 素
导读:男人限制家庭的发展,往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当然,女人也有这种原因,但她还有自己所特有的原因。一些有职业的男人,为了能使家庭受到高等教育,情愿承受物质享受方面的损失。
许多人都认为性和罪有联系。这种联系,虽说不是古代基督教徒的发明,却被他们利用,并已成为大多数人道德判断中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观念,性中间存在着某些恶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只能通过以孩子为目的的婚姻来消除。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们的利益要求性关系巩固到什么程度,我们必须把家庭看成是婚姻稳定的理由。
一个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所得到的利益,应该是应当有一些极好的教育环境,这些教育环境,应当胜过绝大多数家庭。还要注意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是否起主要作用,因为女性的道德对家庭至关重要的,这是由于父亲的缘故。
我们必须研究,家庭对孩子个人心理的影响,这是弗洛伊德曾用精神分析法讨论过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制度在提高或减少父亲的必要性方面所具有的影响。我们必须弄清,是否希望国家取代父亲,甚至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取代父亲和母亲。我们觉着正常情况下,父母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也必须注意其他复杂情况,如某一方不能承担做父母的职责,或者双方都不适合,为了孩子的利益,还是分开好。
在那些信奉神学而反对性自由的人中,流行着一种反对离婚的观点,他们认为,离婚对孩子是不利的。他们并不地道,因为既然主张这种论调的人具有神学思想,但他们却不能容忍离婚,也不能容忍避孕。即使父母一方有性病,而孩子也许会染上性病,也不能容忍。这说明,如果为了孩子的利益而走向极端,那就只能是种残酷的借口。婚姻和孩子利益的问题,应公正地去探讨,要认识到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绝不是一下子就能弄清楚的。
家庭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制度,它的存在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在怀孕和哺乳期间,父亲的帮助是孩子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我们从特罗布里恩德岛的岛民们那里所看到的一样,类人猿也是如此,这种帮助,在原始状态下,并不是父亲存在的理由。
原始的父亲,不关心孩子和他的生理有直接联系,认为孩子只是他所爱恋女人的后代。因为他亲眼看到孩子的降生,正是这一事实产生了他与孩子之间的本能联系。在这个阶段,男人在保护他妻子的贞操时,并不注意生理上的重要。他发现妻子另有新欢时,会产生本能的妒忌。在这一阶段,他并不把孩子当作财产。
随着智力的发展,男人开始意识到孩子是他播种的结果,他要保证他妻子的贞操。妻子和孩子成了他的财产,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他们是很有价值的财产。他通过宗教使妻子和孩子对他产生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对于孩子尤为重要,虽然他比年幼的孩子健壮,但他总会衰老,而孩子则将进入生机勃勃的成年期。到那时,他们应当孝敬他,这样才能保证他的幸福。古训这样说:“孝敬你的父母,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得快乐。”
古代文化中,杀害父母的恐怖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不会想像自己会犯的罪行,如吃人肉的行为,是不能让我们恐怖的。
古代畜牧业和农业社会的经济条件,使家庭进入繁荣时期。那时,大多数人都得不到奴隶,获得劳动者最便利的途径,就是繁殖劳动者。为了使孩子们相信,他们应当为他们的父亲干活,而不得不借用宗教和道德的全部力量,使家庭成为一种神圣的机构。所以,长子继承这种思想,甚至连神也不例外,因为宙斯他们认为是神和人的父亲。
从这时起,却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西方国家的家庭已变得模糊不清。家庭衰落的原因,部分是经济的,部分是文化的。充分发展的家庭,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对于以航海为业的人,都不是很适合。现代之外的各个时代,贸易历来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贸易可以使人们与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沟通交流,并能使人们克服种族偏见。所以,在以航海为业的希腊人中,家庭的约束比他们同时代的人当中要少很多。我们还可以在威尼斯、荷兰和女王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看到航海对于摆脱家庭束缚的影响。
当家庭某一成员长期外出,别的成员留在家中时,他无疑是摆脱了家庭的约束,而家庭的力量也就相应地削弱了。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也会产生和海上贸易相同的结果,即减少家庭的力量。另一种影响是奴隶制,在下层社会中,这种影响更为重要。主人很少关心奴隶的家庭生活,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男女奴隶配为夫妻,他可以和任何他喜欢的女仆进行性交。这些影响是不会削弱贵族家庭的,因为贵族家庭的建立是依据门第关系,以及古代城市生活中,所特有的家庭之争的胜利,像中世纪下半叶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城市生活。
在最初的罗马帝国,贵族制度曾失去过它的地位,最终获胜的基督教反对家庭,而且规定了把家庭放在次要位置上的道德标准。其位置之低,是道德标准中从没有的。在基督教的道德标准中,重要的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灵魂和上帝的关系。
佛教的情况提醒我们,不能过于强调纯粹经济上的原因。佛教注重个人的灵魂变化,是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也值得怀疑。所以有关家庭的思想,对他们比对任何阶级都更为有利。后来,人们普遍轻视现实世界,而寻求灵魂拯救,致使家庭在佛教的道德标准中,处于一种不重要的位置。除了穆罕默德之外,所有伟大的宗教领袖——如果孔教可以称为宗教,孔子也在其列,一般都对社会和政治十分冷淡,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反省、训诫和自我否定使灵魂达到尽善尽美。
有史以来所产生的宗教,与史前的宗教相反,它们是个人主义的。认为一个人可以在孤独的生活中履行他的一切责任。这些宗教也说,如果一个人有社会关系,他必须履行那些与社会关系有关的责任,但他们一般从不把社会关系的结构视为责任之内的事。这一点适用于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历来反对家庭制度。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爱父母胜过我者,不配做我的门徒”。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应当做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即使他的父母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观念是不被古罗马人和旧式的中国人所接受的。
基督教中这种个人主义,逐渐削弱了一切社会关系,尤其是在那些最热心的人中。这种影响在天主教中比在新教中要小。在天主教中,我们应当服从上帝,不是服从人。服从上帝意味着服从良心,但人们的良心是不同的。当良心和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时,真正的基督徒,应该尊重服从自己良心的人,不是法律的命令。
在古代文明中,父亲是上帝,在基督教中,上帝则是神父,结果父亲的权利就被削弱了。
现代家庭的衰落,主要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这种衰落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家庭衰落起源于个人主义,青年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依从父母之命选择配偶,已婚儿子,住在父母家中的风俗也已不存在。儿子从学校毕业就要离家谋生,已成为一种风尚过去,儿童可以在工厂做工,成为父母生计的财源之一,直到他们过度劳累而死,但是《工厂法令》已经取消了这种剥削形式,尽管那些以此为生的人对此表示抗议。孩子从谋生的工具变成了经济负担,人们学会了避孕法,人口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了。
在每个时代,人们都认为应以自己的收入情况而生育孩子。
现代家庭的地位,由于国家的作用而降低了,即使是最牢固的家庭也不例外。在家庭的旺盛时期,一个家庭包括年迈的父亲、许多成年的儿子,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也许还有更小的。这些人同处一处,通力合作,像一个经济单位,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就像现代军国主义国家的国民一样。
如今,家庭成员仅限于父母和他们年幼的孩子。这些孩子,也根据国家的法律,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有益于他们的事情。现在英国的父亲不但不能像罗马的父亲那样拥有对孩子的生杀之权,如果他按照一百年前大多数父亲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道德观去对待孩子,还可能会被指控犯有虐待罪。
父母一贫如洗,国家会免费提供医疗帮助,并供给孩子食物。这样,父亲的作用就被降到最低限度,父亲的作用大都被国家取代了。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原始状态中,父亲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飞禽和类人猿中的父亲一样。由于经济原因,为了保护孩子和孩子的母亲免遭伤害,父亲的确举足轻重。
对资产阶级来说,父亲去世比父亲健在效果更好,因为他会把财产留给他的孩子。在工薪阶层,父亲还是有经济作用的,就整个雇佣劳动者来说,这种作用正由于人道主义的观念而不断减小。
现在,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父亲存在于中层阶级中,因为只要他活着并有丰厚的收入,就能使他的孩子得到昂贵的教育,这种教育又使他们保持住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如果他去世,而孩子还很幼小,这些孩子就很有可能失去他们的社会地位。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父亲都因忙于工作,不能经常见到自己的孩子。早上,他们急于上班,无暇与孩子们交谈。晚上回到家时,孩子们已经上床。
曾听到这样的说法,即孩子们心目中的父亲只是“一个前来过周末的人”。父亲很少照看孩子,这种责任是由母亲和教育工作者分担的。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感情,虽说他很少有时间与他们相处。
星期天,在伦敦的贫民区中,人们都可以看到许多父亲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他们因能有这短暂的机会与孩子们相处,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上层社会中,父母很早就把孩子交给保姆,再把他们送去上学。母亲负责选择保姆,父亲负责挑选学校,这样就完整地控制了孩子的思想,这在工人阶级中,是无法做到的。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大户人家通常不如在雇佣劳动者家密切。大户人家的父亲虽然在节假日与孩子有游戏活动,但他们对孩子的实际教育,并不比工人阶级的父亲多。
现在家庭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父母的情感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最能影响人类的行为。有孩子的男女通常都是根据孩子来规划他们的生活,也只有孩子最能使普通男女的行为,在某些方面变得无私,买人寿保险恐怕要算是最明确的例子。
买人寿保险的心理,完全是在经典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动机之外。这种政治经济从心理上说并不是自动的,因为一个人对于财产的欲望,与父母的感觉密切相关的。
里夫斯说,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起源于家庭。他指出,鸟类只是在孵卵的时候才有私产,其他时间是没有的。人类也是这样,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就比没有孩子要贪婪得多。这种结果是属于本能的,它是自发的,是下意识中产生的。
从这一点来说,家庭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那些富人攒钱的主要原因。
这一点常引起父子之间的误会。工作的父亲对游手好闲的儿子说,他一生做苦工全是为了他将来的幸福。孩子宁愿现在只得到一张金额不大的支票和些微的爱抚之情,也不愿在父亲死后得到一大笔遗产。孩子还会很快注意到,父亲到城里上班,完全是由于习惯的支配,而不是出于爱子之心。在孩子的心理,会断定父亲是个骗子,正像父亲认为儿子是不肖之子一样。
孩子只看见他父亲所形成的一切习惯,而没有看到形成习惯的原因。父亲在青年时代也许遭受过贫困的磨难,他的本能使他发誓不再让孩子遭受痛苦。
这种决心永远支配着父亲的行动。这也就是家庭仍具吸引原因。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的重要事情,就是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爱抚。毫无疑问,父母的爱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避孕已很普及,家庭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传宗接代。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孩子带来的快乐,又没有机会和孩子发生密切关系,他就会感到生孩子没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把现有的经济制度稍微改变一下,家庭的成员也许只剩下母亲,父亲不久就会被完全取代。这样,妇女就可以和国家,而不是和父亲共同抚养孩子了。
家庭关系对个人性格的影响,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对孩子的影响,对母亲的影响,对父亲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这三个部分很难分开,只要是影响父母的,一定会影响孩子。
现在,我们先讨论孩子这个问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孩子对家庭成员的情感,似乎是敌对的。一个男孩会恨他的父亲,他把父亲视为情敌。他对母亲怀有一种为传统道德所极其憎恶的情感。他恨他的兄弟姐妹,因为他们吸引了父亲的一部分注意力,他希望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自己身上。这种混乱情感的后果是很复杂、很可怕的。
弗洛伊德的这种说法,并没有引起多大恐慌,一些教授由于相信这种学说而被开除,英国警察当局,把当代杰出的人物霍默·莱恩送去流放,原因是他实行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因为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人们对于佛洛伊德强调性的做法,比对他关于婴儿仇恨心理的描写更感到震惊。
关于弗洛伊德有关孩子情感的观点的真伪,我们必须做出公正的评价。有关孩子的大量试验证明,弗洛伊德理论中所含有的真理比我以前所想像的要多。
让我们先从伊底帕斯的情结谈起。
婴儿的性欲,无疑比弗洛伊德之前的任何人,所想像的都要强烈。异性爱在婴儿时代比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所看到的还要强烈。一个不明智的母亲,在无意识状态下,就能使年幼儿子异性爱的情感集中在她身上。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那些恶果就会产生。
如果母亲的性生活是满意的,那种事情就很可能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她用不着向她的孩子寻求那种只应从成年人那里得到的情感满足。父母的冲动是一种抚养孩子的冲动,并不是要从孩子那里得到爱情。
如果一个妇女在性生活中是快乐的,她会主动避免从孩子那里要求一切不正当的情感反应。心情快活的女人要比不快活的女人更能成为贤良的母亲。没有一个女人能够保证她永远快活,她应当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以避免向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
孩子对异性爱,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天真的发泄。这样,异性爱的情感就成了游戏的一部分,这种情感会像一切游戏一样,为将来的成人活动做好准备。一个孩子在三四岁以后,就需要有异性的孩子为伴。
母亲会在孩子中产生不应有的情感,女仆和保姆以及女教师也不例外。因为她们对性也是如饥似渴的。教育界的专家认为,凡是和孩子发生关系的,总是那些不快活的老处女。这说明他们在心理学方面的无知,因为任何一个研究孩子心里的人都不会提出这种观点。
兄弟姐妹的妒忌,在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妒忌有时还会造成杀人狂和较为严重的神经错乱。父母和看管孩子的人应多花费些精力,控制他们的行为。当然,我们绝不能有偏爱之心——对于玩具、待遇和关心,必须公平。在新的弟弟和妹妹出生时,必须防止孩子产生父母不重视他们的念头。
如果我们想使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父母,尤其是母亲,应尽可能使自己的性生活快乐。父母双方都要避免,与孩子发生那种会引起孩子不良反应的情感关系。在兄弟姐妹中不能搞亲疏,应完全公平地对待他们。孩子三四岁以后,家庭不应成为他们的唯一生存空间,要让他们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中。
如果父母的情感是正常的,这情感无疑会促进孩子的发育。那些得不到母亲的热烈情感的孩子,往往是瘦弱而神经质的,而且多有偷盗癖。
父母的爱情,能使孩子在这纷乱的世界里感到安全,并使他们获得在周围环境中探险的勇气。使孩子感到自己是爱情的客体。这对孩子的精神生活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会本能地感到他是孤单的,需要得到只有爱情才能提供的那种保证。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无畏的人,这孩子就要从他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
明智的父母,还能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另外一种帮助。他们可以通过最好的途径,向孩子介绍有关性和父母身份的问题。
如果孩子们了解到性是存在于父母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会明白最崇高的形式和性的生物目的。过去,他们总是把它当成下流的笑话。这种通过秘密而又猥亵的谈话所得来的最初的启示,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就很难对任何与性有关系的问题具有高尚的态度了。
家庭生活是否应该存在,需要研究以下两种实际方案:一、母权家庭;二、类似孤儿院的公共机构。任何一种方案变成制度,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现在,假设这两种方案都已实施,那它们对于孩子的心理又有什么影响呢?
还是让我们先从母权家庭开始讨论吧。
假如孩子只知道母亲,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得到孩子,而不希望父亲对孩子有任何特殊的兴趣,也不必选择同一个父亲去产生不同的孩子。如果经济允许,孩子会不会因这种制度而受苦呢?父亲对于他的孩子能有哪些作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性和夫妇的爱以及生育联系在一起。
对孩子来说,恐怕没有什么能比让他们感到自己更痛苦的了。这是针对当今社会的离婚来说的。一个过去有父母双亲,并与他们感情深厚的孩子,会因父母离婚而失去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产生恐惧和神经错乱。孩子对父母双方都产生了深切的依恋之情,父母分离的时候,他们就负有责任。我认为,没有父亲的社会,对孩子来说,要比离婚率高的社会好得多。
现在家庭在母亲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很难估量的。
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女人通常都希望得到男人的保护,这是一种本能的趋向。一个认为自己用不着保护的女人大概具有某种不正常的好斗心和自负心。如果社会能给怀孕和哺乳的母亲及孩子以足够的照顾,这种感觉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消除。废除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妇女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是,减少她们与男人发生性关系时所具有的亲密感和庄重感。
一种性从另一种性中学到知识,这是人类结构的事实,是单纯的关系。在共同抚养孩子的生活中,以及多年的伴侣生活,可以使双方的关系变得密切起来。这种关系比男人对孩子不负责任时所具有的那种关系,要重要得多。从情感教育的观点上看,那种有幸福的婚姻母亲会更加疼爱孩子。
如果一个女人在婚姻中不幸福,她的不幸会使她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很难具有那种情感平衡。如果她与孩子的父亲分开,无疑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母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幸福的婚姻是美好的,不幸福的婚姻是丑恶的。
家庭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家庭对父亲的影响。我们已经指出父权及其伴随而来的热情的重要性。我们看到了,古代历史中父权家庭里父权所起的作用。可以肯定,父亲具有浓厚的热情。因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原因,这种热情在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总不如在以前那样浓厚。
在罗马帝国,那些上层社会的罗马人,是没有这种情感的,当今不少文化人,也几乎或完全不具备这种情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有这种情感的,即使在最文明的社会中也是一样。男人所以结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并不是因为性的缘故,男人不结婚照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性满足。
现代婚姻中,孩子乃是女人对男人欲望的产物。无论如何,女人生孩子,总要面对分娩的痛苦和姿色的丧失,而男子则不必为此担忧。
有人说,如果男人不再负责任,会不顾一切地生孩子。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一个希望得到孩子的男人,也会希望得到孩子带来的责任。在流行避孕的今天,男人有孩子往往不只是他追求快感时的意外结果。男女总是需要一种永久性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男人才能享受到成为父亲的乐趣。
如果法律和习俗都赞成孩子仅属于母亲的观点,妇女就会觉得任何与现有婚姻相似的事情,都会侵犯她们的独立,会给她们对于孩子的占有权带来麻烦。
这种制度会减少男女关系的严重性,使男女关系变成一件单纯,而不是一种有关心灵、理智和肉体的密切结合。这将使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变成冷淡,男人都把自己的热情集中在事业、国家或与个人毫无关系的事情上。
当然,这种说法太片面,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被一个人视为大逆不道的事,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是好事。我认为消灭父权,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淡漠乏味,会引起厌烦和绝望情绪的增长,生育将逐渐趋于灭亡。

其他信息
- 书名:
- 大师谈生存 -------生存智慧枕边书
- 作者:
- 评分:
- 0.0
- 投票数:
- 0
- 阅读量:
- 4817
- 简介:
- 生存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主题,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艺术家都围绕着这个恒久的话题,发表了许许多多的高论。 我们精心编译了世界著名思想家罗素、叔本华、劳伦斯、蒙田、弗洛伊德、爱理斯、尼采等大师关于家庭生活的言论。自信地说,这本书是世界级大师对家庭生活的最高水准的阐述。这些人的确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们的许多文章,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其思想性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读懂家庭生活的人很多。在这个世界上,家庭生活是人人都要用心解读的一个人生主题。 那么,怎么去看待家庭生活问题呢?建议你静下心来,研读这些大师的作品吧! 虽说本书是从哲学观点出发来谈论家庭问题的,但并不难懂,是一部从不同角度讲述家庭问题的通俗读物。应该说这是一本男女老少都能读懂的书,其思想性、可读性都很强。 身为编译者,我相信读者会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提高对人间情爱的认识,通过努力,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