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失恋的烦恼妈妈看在眼里
失恋的暴躁表姐记在心里
失恋的萎靡校长说在话里
在三方的联合之下,有校长发起,表姐出面,妈妈认可。一个月他们不顾我的感受还真的给我物色了一个对象。她是小学的老师,在家里是独女,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不善于与没有涵养的人沟通,一般的人她瞧不上,小眼镜下的那双眼睛有点冷酷孤傲,人还算俊秀,我应付的交谈得到了她的认可,鉴于她比我大三岁,她好像很委屈的将就了,婚姻就这么定下了,一个月后的五一,在自己的家里举行了婚礼。
婚礼办得很简单,邀请的人也不是很多,虽然穿着暂新的西装,可我的心里,怎么也激动不起来,在举行婚礼仪式的瞬间,晓晓来了,只是一闪,再也找不到了,她比以前胖了,她泪眼凝望我的镜头一直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婚礼举行完,负责登写礼单的老伯问我说“一个女同志放下一千元钱,迟疑了一下,好像哭着走了”。我没说话,只是心在疼。
木已成舟将就着过吧,中国式的婚姻大都如此
两个人的交流不是问题,虽然很冷傲,结过婚后,她还算温柔,在还算甜蜜的生活中我写下了:
夫妻对话
我说:吃饭
她说:洗碗
我说:抽烟
她说:滚外边
我说:喝酒
她说:你敢
我说:儿子笨蛋
她说:这是遗传
我说:旅游
她说:拿钱
我说:美妞
她说:不要脸
我说:看新闻
她说:情感片
我说:亲一个
她说:刷牙洗脸
。。。。。。
吵吵闹闹真夫妻
十几年的磨和
成了生活中美妙的音乐
一天听不到
感觉不自在啊
我告诉她
她说:贱
可是脸上却有幸福的笑
象桃花一样美丽。。。
她看了我的作品,甚是开心,难得一见的笑容绽放在脸上并且说“你也真能琢磨”。
平淡的生活没有奇迹,我尽量拿出男子汉的胸襟包容和理解她,虽不是激情飞扬,但也相安无事,彼此的爱意在渗透,彼此享受着先结婚后恋爱的乐趣。
一次她因公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不来,看见渐渐起大的风,我给他发了一条短信:
给老婆
风乍起
娇小婀娜的杨柳怎堪重负
那开在季节里的容颜
可别留下岁月印痕
再说印痕也只是我的专利产品
风儿你滚
析:风乍起,天气变化,想起老婆,关心之情油然而生,语言幽默,风儿亲吻自己的老婆都吃醋啊
第二天回来时,她的心情非常愉快,破天荒的为我买了一件名牌衬衣,全天她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一切行动都是一反常态的主动。
这期间,在师范本科毕业生的分配安置考试中,我以第一名的资格被录取了,虽然国立学校的工资比民办的低了些,可是工作量小,没有招生任务,最重要的是稳定,她很满意,我们一起畅想着未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亲的住院打乱了我们本来平静的生活。
为了筹集父亲的住院费,我第一次大胆的决定就是辞去公职,准备经商下海,她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对的回应。我告诉她的时候,她反击我,语言很刻薄“商海游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的,再说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一个文弱的书生,何德何能……”。
我没有理他,通过同学的关系,我在银行贷了第一批款。
第一次做生意,心里是很胆虚的,在看见每周来往的基督教徒们,我在他们身上发现了曙光,于是我很虔诚的请教了当地著名的长老,问“如果印制部分耶稣的形象画,供信徒们不方便的时候,自己在家里朝拜,您以为如何”。长老回答“当然好了,宣扬主的旨意”。我又问他:多少价格合适?长老笑了笑说:“这是神物,我们不敢断言,你自己看着办把”。
真正的商机,我计算了一下附近区域的的信徒大概几万人,一张赚几毛钱,利润也相当可观。
在高兴中实施自己的商业计划,可是遇到了麻烦,印刷厂开口的数量和版费就让我望了却步,我的那点贷款太微不足道了,再说勉强印制出来,万一销售不掉怎么办?
跑了这家印刷厂跑那家,几乎结果都是一样的,我失望了但不甘心。
一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拯救了我,我的大爷在上海,他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让他给想办法,不容犹豫,我独自连夜乘坐火车去了上海。
一切还算顺利,上海的基督教委员会很乐意以成本价卖给我,我的生意还算顺利的完成了,也是靠主的旨意,我赚了点钱,很快就给父亲看病派上了用场,真的感谢主,阿门
忙于挣钱,我忽略了她,闲暇时想起来应该去看望一下生气回娘家的她了。
她不在娘家,那天是礼拜日,她能去哪呢?她妈妈告诉我“可能去饭店在水一方了吧,听她说好像她的什么同学来了,请客,我也搞不懂,你自己去看看吧”。
在水一方就坐落在云梦湖边,是一家三星级的饭店,据听说里面的饭菜还算实惠,我也没怎么想,就乘车找她去了。
三星级饭店的高楼林立,装饰豪华的玻璃映射太阳的光芒缭乱人的眼,门前的喷泉随着轻音乐的节奏喷吐着,垂柳树下的保安很机械的对进出的车辆重复敬礼的动作。
我下了公交车,看见了目瞪口呆的一幕;
我的老婆满面桃花,一个身材矮小穿一身花格西服的男子正搀着她的腰一步步向一辆豪华轿车走近,男士很绅士的为她打开了车门,然后又关上,继而趴在车门上与她不知道说了什么,他们两个都是微笑,一会儿,男士急忙转身,打开自己驾驶的车门,飞快的把车子开走了,我只知道不是回家的路线。
我无话可说,感觉脑子一边空白,结果怎么回家的也不知道。
可能是她妈妈告诉我找她的事情,要不然她怎么先我到家了?
我并没有理他,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她很客气的给我倒了一杯水递过来,我没有接,她小心的放在了我的面前,然后问我生意做得怎么样,怎么也不打个招呼啊,我没有说话,接着她又自圆其说:“我来了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他的老婆也是我最要好的同学,我们只是随便的找了个地方吃了点饭,然后他就把我用车送回来了”。
我只觉得恶心,很气愤,沉默了一会,突然摔碎了鱼缸,出去。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吧,在郁闷中我去了广州。
广州之行前期还算顺利,一次大意,在与当地人合伙做钢材生意的时候被骗走了所有的钱。
恰巧,父亲的病情恶化,我满腹心酸,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自己再也没有回天之力。只好重操旧业,*办学校教书。
讲到这里,我的泪水在流,梅姐更是禁不住给我擦拭眼泪。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时两颗心好像靠的近了,心情都愉快了很多,轻松了很多,往事不堪回首。
时间催人,梅姐要走了,真是:走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我的时间也快到了,可还是送了梅姐一程又一程,在最后分别的时候,梅姐送了我一样东西,这也许是她事先准备好的,一只精美的金笔。
送走了梅姐,我赶忙回到学校,紧接着上课铃响了,我兴奋的走进教室,开始教授学生的新课——刘三变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④。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mian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mian,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mian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节课,我洋洋洒洒,语言与肢体相互配合,课堂气氛浓郁活跃,学生都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其他老师来上课时,我们才发觉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