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命悬一线
耙子下面的蟾蜍知道
耙齿扎下生死难逃
而路上的蝴蝶
却劝说蟾蜍稍安勿躁
这是拉迪亚德•吉卜林的一首诗。新闻集团在1990年底几乎覆灭,默多克试图对此作出解释时,引用了它。
默多克说,在1990年底至1991年,新闻集团在行将覆灭以及他拼尽全力想对其进行重组之时,他感觉自己就像那只蟾蜍,时时有粉身碎骨之险。
故事:
默多克出生于澳大利亚。默多克的父亲在墨尔本创办了导报公司,取得成功。在默多克继承父业时,年收入已达400万美元了。他入主导报公司以后,在经营上多有建树,事业发展很快。1988年,他施展铁腕,一举集资20多亿美元,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家电视网买到了手。默多克最终建成了一个每年营业收人达60亿美元的传媒王国。它控制了澳大利亚70%的新闻业,45%的英国报业(包括闻名于世的《泰晤士报》),又把美国相当一部分电视网络置于他的王国统治之下。
默多克和他的家族对这个传媒王国——新闻集团拥有绝对控制权,掌握了全部股份的45%。默多克加入美国国籍后,新闻集团的总部仍设在澳大利亚,旗下100多家新闻机构则遍布全球。
西方的商界大亨无不举债立业,向资金市场融资。默多克为了构建他的传媒帝国,也大量举债,债务总额高达24亿美元。这些债务遍布全世界,美国、英国、瑞士、荷兰,连印度和香港的钱都被他借了。那些大大小小的银行也乐于给他贷款,他的新闻集团的财务机构里共有146家债主。
债务大,债主多,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极高。一个财务管理上的小小失误,就有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整个事业搞垮。但多年来默多克经营得法,在财务上没有出过什么漏子。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银行家们还在跪求默多克接纳他们的资金。到1990年,西方经济衰退露出苗头,贷款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匮乏局面,银行本身由于先前无节制的放款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银行家们对默多克开始冷淡。 “我们正与非常脆弱的银行体系打交道。”默多克说。
1990年夏天,新闻集团开始走下坡路,滑向许多人看似覆没的深渊。1990年6月30日,新闻集团的年度结算报告显示,集团出现大面积的亏损以及沉重的短期债务。
在这节骨眼上,默多克几乎在阴沟里翻船。而且令人不能置信,仅仅为1000万美元的一笔小债务。
照理说,年收入达60亿美元的新闻集团,区区1000万美元只是九牛一毛,可应付自如。不料这1000万美元却搞得默多克焦头烂额,应了“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这句古话。
美国匹兹堡有家小银行,前些时候巴巴结结地贷款给新闻集团1000万美元。默多克原以为这笔短期贷款,到期可以付息转期,延长贷款期限。但新的市场形势下,这家银行认为新闻集团的支付能力不佳,通知默多克:这笔贷款到期必须收回,而且必须全额偿付现金。
刚开始,默多克并不在意,以为筹集1000万美元现款轻而易举。
默多克在澳大利亚资本市场上享有短期融资权,期限从一周到一个月,金额可以高达上亿美元。他派代表去融资,不料那边说,由于日本大银行抽走了在澳大利亚资本市场上投入的资金,资金紧张,爱莫能助。
默多克也不紧张,亲自带了财务顾问飞往美国去贷款。
始料不及的是,那些跟他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银行家,这回像是联手存心跟他过不去,都婉言推辞,一个子儿都不给。默多克开始急了。他和财务顾问到处给人说好话,还是没有借到1000万美元。
还贷期一天天逼近了。默多克清楚,若是还不了这笔债,后果不仅仅是匹兹堡这家银行闹到法庭,还会有145家债主像狼群一般扑来索还贷款。这样一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传媒王国就得清盘,被24亿美元债务压垮。默多克也就完了,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一时间,默多克有点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想到了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是新闻集团的最大债主,投入资金最多,如果默多克完蛋,花旗银行的损失最大。债主与债户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只可相帮不能拆台。
花旗银行权衡利弊之后,同意对新闻集团进行一番财务调查,对其资产负债状况做出全面评估后,采取对策。这个代号为“海豚”的项目,由花旗银行时年34岁的女副总裁安•莱恩负责。
花旗银行的调查工作班子对默多克旗下100多家企业挨个评估之后,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竟有电话簿那么厚。
报告递交给花旗银行总部。莱恩在上面写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支持默多克!
莱恩向总部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由花旗银行牵头,所有贷款银行谁也不许退出贷款团,以免一家银行退出,引起连锁反应。至于匹兹堡那家小银行,由花旗出面,对它施加压力,要它到期续贷,不得收回贷款。
报告提交到花旗总部时,距离还贷最后时限只剩下10个小时。默多克神情紧张,等待花旗银行总部的决定。
时间过得飞快,还贷截止时间一步步逼近,到了读秒的关头。默多克命悬一线!
花旗银行总部的电话终于来了:同意莱恩的建议,已经与匹兹堡银行谈过了,现在让默多克自己与对方直接接触。
默多克迫不及待地拨通给那家匹兹堡银行的电话。不料,银行总裁竟然不愿跟他说话。
默多克几十年来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给总统和首相打电话,如今一个小银行家竟然如此轻视他!
而他必须打这个电话。这可能将成为他打过的最重要的电话。这个电话像是惟一的救生艇,默多克必须为其导航。它将决定默多克传媒帝国的生死存亡。
“看见一位大人物落得如此境地真是令人心酸。”莱恩事后回忆说,“他非常脆弱。一个电话即可宣告其毕生事业的终结。这个事业是凭真本事而不是靠摆弄文件建立起来的。”
莱恩虽然也很害怕,但极力控制自己不显露出恐慌。她希望默多克保持镇静,集中注意力。“他没有发狂。看得出他在颤栗,但他没有失去理智。他也没有心跳过速。” 莱恩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如果我们不能使他们延期收回贷款,就一切都完了。”默多克对她说,莱恩也这么认为,但她没有这样说。“没完以前一切都还有救,”她说,“要勇往直前。”
这是令每个人心惊肉跳的时刻。
总裁不愿接默多克的电话。默多克被接通给信贷主管。在这个主管面前,“我得乞求”,默多克回忆说。然而,出乎默多克意料,一切都过去了。这位信贷主管,几个小时前还口气强硬,现在却再仁慈不过了。在默多克濒临绝境的时候,主管在电话中客气地说:“噢,默多克先生,感谢你打来电话。我们已决定向你继续贷款……”
默多克搁下电话后像是要瘫了。他终于躲过了鬼门关。他对助手们说道: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侍者递给他一杯香槟,他一饮而尽。
过了很久,默多克才逐渐从紧张状态中恢复过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件事。”他说。
默多克虽渡过难关,但他在支付能力上的弱点已暴露无疑。此后半年,他仍然处在生死攸关的困境之中。由于得到了花旗银行牵头146家银行都不退出贷款团的保证,他有了充分时间调整与改善新闻集团的支付能力。半年后,他终于摆脱了财务困境。
链接:
“默多克一直像一位澳大利亚红色大享,凭着直觉经营公司。”——安•莱恩
启示:
有智者说过:“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朋友,除非你向他借钱。”在金钱上,世间每天都在演绎着仇与怨,构成了一种推动事物运行的张力关系。
万事不求人是不现实的,万事求人也是万万不行的。求人终被他人制。求人终不如求己。
求己先得正己。己身正,其令行。
向强者寻求帮助,先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强者。

其他信息
- 书名:
- 败者为王
- 作者:
- 刘青松
- 评分:
- 0.0
- 投票数:
- 0
- 阅读量:
- 13029
- 简介:
- 本书讲述了各大知名企业的错误决策及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失败能让我们认识到更多,所以败者亦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