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晚饭定在了本市著名的酒楼——“天下第一小吃”。人们来这里吃饭,看重的不是这儿的菜,而是饺子和包子。这里的饺子、包子,不但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多年,而且色、香、味诸方面,全国无谁堪比。也是籍于此,才挂出了“天下第一小吃”的招牌。说是小吃,而内容早已属于“大吃”了。
因为中午会餐吃得尽兴,下午玩的时间短,又没有进行其他的活动,加上个别的同学在梦想湖还贪了嘴,所以,有饿意的不多。因此,大家一致要求安排晚餐的同学,要简单、清淡,大家聚在这里吃饭的主要目的是多说会儿话,多增加些了解。
玉春说,“既然这样,话可以多说点,酒就不要多喝了。但是,要吃好、吃舒服。晚上到学校的舞厅唱歌、跳舞去。”
晚饭后,欧文随同学们到了学校的舞厅,七十多个同学只剩下了不到五十人。方达被本市的领导请去了,刘闲被省里、市里的相关重要人物请去了,耀日被省里、市里有关部门的熟人请去了。除他们之外,那些没有参加这次集体活动的同学,多是在本省工作的人,他们不是本省某地的一方大员,就是有着比较显眼的位置。不然,像欧文这种情况的人,哪好意思舍弃同学们的聚会活动而受人之请呢!就是想受到这么隆重地邀请,也没有那么大的脸面!
欧文这儿也有朋友,也有不同年级同系或同级不同学的熟人,但欧文不想去打扰他们。再说自己来自于县城,也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见了面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欧文看见李想也没有出去。
电视打开,音乐响起,会唱歌的唱起了歌,会跳舞的跳起了舞,欧文这两样都是白脖子,只好干坐着,还亏得他还会抽烟,不然,他又该不知道如何打发自己的手脚和表情了。
同学多,想唱的多,所以,没有谁主动请他或给他点歌的。跳舞,倒有两位女同学邀请了他,他说不会,女同学看着他的打扮,满脸地不相信,欧文没有办法随一个女同学走了几步,女同学才把他放了,找别的同学去了。
晚上唱歌最多的同学有两个。
一个是李想。
李想毕竟在省城生活多年,做了多年的高官,现在又是市长,见世面多;又生得漂亮,嗓子还好,所以很有自信。她在同学们面前唱了三首歌,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喝彩。个别的男同学还忘了年龄,在心绪忽明忽暗的影子里,情不自禁打起了响亮的唿哨。李想的歌,唱得很准确、很好听。大学四年,三年恋爱,欧文是没有听到李想这样放开了唱过歌的。他没有想到李想歌唱得这么好,那些鼓动她唱歌的男同学,和没有鼓动她唱歌却眼睛“幽幽然”看着她唱歌的男同学,还有那些出去应酬没有在场的男同学,一定有不少的人,在心里爱过李想。现在虽不敢说这种爱是否存在,起码从表情上还能看得出喜欢和艳羡来。他们上学时暗的不说,明的他就知道刘闲、侯红旗等几位同学,向李想忽明忽暗地表达过爱意。多数给李想的求爱信,欧文是看过的,本系的或外系的。因为他们的恋爱,开始是秘密的。后来半公开了,也还是有人不相信的。所以,一直到毕业,都有同学在狂热地追求李想。
另一个唱歌多的是方达的妻子,也是欧文他们的同班同学赵蓝。
赵蓝虽说长得一般,麻杆似的身体却打扮得很是入时,皮肤也保养得很年轻,一点也不象四十几岁的人,就是嗓子容易让人想起喇叭的尖叫。除了李想,她好像没有意识到其他的同学也有想表现、发泄的欲望,小而尖的屁股对着大家,唱了一首又一首,简直是开了个人演唱会。凤珍把嘴附在好好耳边:“真受不了,方达居然能和她在一起!”好好把她那条秀美且长的左腿搭在右腿上晃着,扭过身,撇撇嘴:“你不知道,咱们同学去找方达,如果让她先知道了,多数都会热着脸来,灰溜溜地回去,不管有事没事。哼!不是方达,谁认识她。”
郝从正走过来坐在了欧文的身边:“欧文,给你点首歌吧。”欧文笑笑:“我不会唱,你唱你点吧。”郝从正继续道:“要不来点什么,不然多没有意思,光抽烟?来点什么吧?”欧文懂得,从正这是怕他心里寂寞、孤独才这样的,一股感动的热流不禁涌上心头,他默默地道“谢谢了!从正,我的好同学。”嘴上却说:“既然这样,我给大家读首诗吧。”其实刚才李想唱歌时,他就想读诗了,想读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读给李想。在这样的场合,除了读诗,他再也想不起任何可以与同学们交流的方式了,何况,其他的方式他也不会。
郝从正朝调音响处叫了声:“下一个节目,诗朗诵。”
刘好好伸过头来:“欧文,你真行呀,现在还有心情写诗。”凤珍接过话:“是写给情人的吧,老实交待,外面挂上了几个?”这时李想唱完歌过来,坐在了好好的旁边。凤珍脸迎上去神秘兮兮地说:“李想,欧文要给大家读诗,快听,是情诗,情诗就是给情人写的,知道吗?”李想一脸的麻木:“诗?哼!早忘了是什么模样了。”弄得好好、凤珍满面惊诧,嘴张着,相互看看说不出话来。因为欧文就在旁边,而且已经站起身来。“话说回来,我们这样的年龄,不要说同学中,就是社会上,像欧文这样还能写出情诗的人不多了。”李想的情绪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语调低沉婉转,意味深长。弄得好好、凤珍又是一惊,相对吐了吐舌头,都不说话了,她们自然而然想起了欧文和李想的过去。
其实前一句话,李想就是说给欧文听的,在这样的场合,她怕糟蹋了欧文诗一样的情感。当然也嫌欧文文人味太浓,很快忘了上午的伤疤,太感觉化,太轻信眼前的一切。后一句则不言自明,当然是怕欧文这个书呆子因此而伤了自尊。
好在是夜晚,舞厅里是昏昏红红的光亮,使相互间的表情不大能看得清。
李想的话欧文都听到了,前面的和后面的。他微微一颤,随即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到前面,拿起了话筒。音乐没有了,一切响声都屏住了呼吸,一张张脸都看着他,他喜欢这样,一如上课,他是这样时刻的主宰。
欧文瞟一眼李想,李想在幽幽暗暗中漠然地注视着他,看不出任何的表情。他有些心慌,深呼吸两下才开了口:“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二十年相逢的时刻,我很激动。我想唱支歌来表达对大家的感情,可是调唱不准。这不怨我的父母,也不是我天生没有这样的基因,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是因为,在那落后、偏僻的县城,在那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的中学里,我失去了很多锻炼这方面才能的机会。可是我有一颗爱你们的心、爱我们之间伟大友情的心灵,并希望能用诗来表达这颗心所拥有的情感。我为大家准备了两首诗,一首是叶芝的,一首是我写给远方朋友的,下面我先读叶芝的。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
睡意朦胧,在炉火旁打盹
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那眼神的柔和
回想你昔日那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那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我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和你衰老的脸上那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
在红光闪耀的炉旁
凄然地倾诉着那爱情的流逝
在头顶的巅峰
它缓缓踱步
在一群星星之间,它隐藏着脸庞。
这次和上午不一样了,寂静之后是“哗哗”的掌声。
欧文隐约看见了好好、凤珍情绪凝重的面容,隐约感受到了李想眼中有了秋水一样的东西。
他继续说道:“下一首是我写的,写给朋友的诗。”
冬日 干旱的北方
强劲的风
吹得枯枝败叶像纷纷扬扬的雪
于是 我便又有了一丝的希望
假如
我是那被卷向天空中的一粒尘埃
该有多好
随着被撕裂的云 飘到南方
看看我与她共栽的玫瑰花
是否还在开放
玫瑰花呀
开放吧
开放吧
欧文听好好轻轻地说:“真好!”欧文再看李想,不知道李想什么时候已经不在舞厅了。
宾馆正门前面的四周布满了彩灯,彩灯包裹之中,悬挂着四个大大的红灯笼,红灯笼里的灯泡,照亮四个剪去四边红纸、金粉写成的大字“欢度元旦”。哦,明天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欧文想,若是在他们学校,今天晚上许多班级该组织联欢晚会了,这是一年中他的学生们很少有的开心日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能展示一下他们青春活泼的年龄,表露一下他们少年的情怀,表白一下他们天真烂漫的个性。他们自己热闹,还要求老师热闹,还要把闪着金光、银光,事先剪好的碎纸,撒上老师一头、一身。欧文他们读高中、上大学时,可没有这样过。他想起大学时最后一个元旦晚会,想起了晚会上的李想。李想现在在干什么呢,他看看表10:20。“该是曲终人散了”,他对自己轻轻地说。
回到房间,乙三还没有回来。欧文看了几分钟电视,觉得没有意思,又睡不着,11点,他又走了出来。
路边的灯光似乎还是二十年前的灯光,树木似乎还是二十年前的树木,只是建筑多了,使欧文产生了一种格外的挤压感。
不断有零星的学生从学校大门、从某个楼中走出来,在凛冽的空气中走向他们的宿舍。他在这儿上学时,也是这样的情形。二十年没来,好多地方都感到陌生了。他想去看看自己当时休息的寝室,走了许多冤枉的路,才摸到那栋曾经住过有些陌生的楼下。
这是一栋有近百年历史的三层小楼,木楼梯,木地板,欧文和他的同学们,在这座小楼上学习、斗嘴、聊天、哈哈大笑。他和他的同学们在这小楼上吟诗、清唱、忧愁、感伤,说着昨日的忧伤、现实的困惑和明天的希望。一别二十年,黄土已经把小楼的一层埋了有三分之一。小楼四周,满眼依稀可辨的发白的枯草,一派寂寞凄凉的样子。每个窗子的里面都黑着,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他们在的时候,这个时间所有房间的灯光是明亮明亮的,不过12点,是不会依次熄灭的。
他久久地望着他住过房间的窗子,任一缕伤感蔓延全身。“物是人非,星转斗移,小楼啊,以后怕是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愿你珍重。”他幽幽叹息道。
小楼的北边是一个斜坡,斜坡的下面是全校最大的操场,操场的北面、东面是一条小河,小河和操场之间是一片树林。欧文顺着斜坡下去,迈过草场,走进小树林。树林里很静很静,他轻轻地走着,仿佛怕惊醒了往日的梦。他仔细地辨别着他和李想走过的小路,辨别着李想曾经用身倚过、用手扶过的小树。小树虽然已经长粗长高,然而对于他还依然那么熟悉,就像昨天一样。他的眼前又开始到处晃动着李想的身影,闪现着李想的面庞,回荡着李想纯真开心的笑声。他弯下身子,捧起一把碎草细尘,放到鼻子下,心里默念:“别了,我的恋爱时光,别了,我纯美的学生时代。”
回去的时候,再次途经他们当年住过的小楼,听见不远的几棵大树下,李想在和两三个女同学说话。